“外国人就是惯,拍戏也要讲时间,多了还得加钱。我当年在制片厂,每天五毛钱补助,再早才两毛五,没人叫苦叫累。”
“那会拍戏也慢啊,一天一个镜头。您把《鸦片战争》挪到70年代,得拍两年。所以时代在变化,有些要坚守,有些坚守不了,就只能适应。”
“……”
谢晋又瞅了他一会,笑道:“你比我更像74岁,没年轻人的冲劲。”
“呵呵,冲劲有时不在表面的。”
许非嚼着花生米,跟他碰了一个。
“许总!许总!”
正聊着,一人跑过来报告:“有个老外吵吵起来了。”
“怎么回事?”
“好像小贩宰人了。”
“让老黄去。”
过一会又来,“剧组也吵起来了,又在抢景。”
“不是让他们协调好么?告诉他们,再吵谁也别拍了。”
休息都不安宁,一件件全是事。
“许先生年轻有为啊!”郎雄瞧着有趣。
“不敢当,只是胆子大先趟了一步。”
“你这可不止一步……”
郎雄打量着四周,暗叹此人不简单。
谢晋已经干了一瓶黄酒,在喝第二瓶,道:“你那部《风声》怎么样?搞出点动静就没下文了?”
“下半年开拍啊。”
“选景了么?”
“选了,就那城堡。”
谢晋一愣,想起海边悬崖上的那座城堡,不由笑道:“我就说你肯定不是拍婚纱照的,你小子早有谋划。
对了,你这戏到底讲什么的?大家都一头雾水。”
“呃……”
许非顿了顿,把《风声》的大概思路和剧情讲了一遍。
“照你说的尺度,怕不好过审。当年《芙蓉镇》就卡我的脖子,我到xx部辩理才让放映,现在保守势力不减啊。”
“《芙蓉镇》涉及敏感时期,《风声》又没有,它头顶上吊着免死金牌,根正苗红的主旋律。”
许非抿了口酒,“谁敢让主旋律不过审呢?”
第615章 往来无白丁
“新桥到了,新桥到了!”
“各位拿好随身物品,依次下车。”
两辆大客驶入东海酒店的院子,嗯,隆达的旗下酒店就叫东海。
呼啦啦下来数十位,导游举着小旗进入大堂,办理入住手续。这是杭城的一家旅行社,游客都是本省同单位的,听闻《鸦片战争》在此,便想来看看。
90年代以来,商业旅行社开始发展,散户极少,都是单位包团,带个家属什么的。
97年允许自费出国游,那年头一提出国,基本就是新马泰。一两万的费用,全是大款,所以从那时起,国外对中国游客的印象就是有钱。
次一等的是国内游,去趟世界之窗就了不得,回来能吹一年。
这个团是两天一夜,中午到,明天中午走,供三顿饭。导游分好房间,叮嘱道:“一会吃午饭,吃完就去影视城,晚上到明天上午自由活动。
影视城给我们优惠,今天买的票,明天还能进。这个楼呢,我们住一层,其他的是《鸦片战争》剧组,谢晋导演也在这。
强调一点,尽量不要去打扰人家工作……”
休整吃饭,饭后直奔影视城。
景区确实能看,但走走也就罢了,关键冲拍戏来的。不知哪个眼尖,发现花园里站着黄海兵,眨眼间围了一群。
叽叽喳喳,七嘴八舌。
副导演拿着大喇叭喊:“大家小点声,演员说什么都听不到了。本来我们要设路障的,但考虑大家老远过来,景区封了一半也不好,所以就开放。
将心比心好吧,配合一下。”
这边算宽容的,广州街那边真封了。剧组在珠江口,隔了好几层,只能远远看。也能瞧见谢晋,戴个草帽指挥若定,水面上还有船。
而街道上多了一些卖小食的,那年代的老式推车,摊贩穿着清末底层人的衣裳。
到两三点钟,节目又开演了。
水乡是在青楼里,姑娘们跳舞;广州街在街头,搞了一出武打短剧,看的也津津有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