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从1983开始 第58节

戴临风逐字逐句的看,甚至某些段落重复的看,以致脖子酸痛,眼睛昏花,不得不起身运动了一下。

运动之后坐下来,又觉意犹未尽,干脆重新看了一遍。

首先,他完全同意许非对《上海滩》的观点。

由于这部剧在民间影响太大,前不久连《参考消息》这样的报纸都给予了关注。也的确有一些老魔都人大肆批判,还拿83年的电视剧《上海屋檐下》作对比。

这是根据夏衍的话剧改编,原汁原味的老魔都,跟《上海滩》泾渭分明。

但戴临风觉着没必要对比,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。一个遵从历史,一个更符合大众需求。

跟着也引出第二个论题,国内的原创作品太少了。

民国时期以及搞运动之前,那会没有电视剧,都是电影人。那些电影人的创作能力非常强,比如李天济的《小城之春》、袁牧之的《马路天使》、谢晋的《女篮五号》等等,都是经典传世的作品。

结果一场运动给搞没了,现在真的就会拍名著,拍小说。

拿去年来讲,《今夜有暴风雪》、《红岩》、《高山下的花环》(电视剧版)、《长夜行》都是小说改编。

再有就是,戴临风对“文化输出”和“商业属性”两个观点持保守意见,总觉着有些夸大。

但他对“自家的影视产业要发奋进取,避免被人家干掉”却绝对支持。

“哎……”

老头喝着早已凉了的茶水浑然不觉,自言自语道:“这小子的花样还真多。”

他忽然发现,自己对许非的印象非常清晰。

第一次,是研究探春故事线的时候,觉着年轻人有想法,极为难得。然后又知道了他善画画,多才多艺。

第二次,是在片场看贾芸的戏,觉着非常新鲜出彩,哦,还是个会演戏的。

第三次,便是今天。

这份文稿的价值颇高,已不仅仅是有想法、会演戏能形容的了。

戴临风也是辽省人,早期参加过革命,后来调进央视,一路坐到了副台长的位置。他的阅历自非常人可比,晓得这小子定有所图。

就像古代文人入京,会将自己的诗词经义投给名宿大儒,以获得举荐。

老头比较开明,不然也不会引进国外电视剧,在央视增加广告业务。所以他并不反感这样的方式,只要你是真材实料。

……

从第一篇文稿之后,俩人便达成了某种默契。

许非有想法了就写点东西出来,然后送过去,戴临风都收着,但从不发表意见,更没问他想求什么。

其实刚重生那会,许非就列过一份自己能干什么的清单,最后发现还是老本行最拿手。只是年代特殊,个人行为束手束脚,必须得拓展人脉,培养关系。

所以甭看他忙活,目标一直明确。

当然了,他进《红楼梦》剧组也不只为了培养关系,是真心喜欢这部剧,好容易重生一次,自然得参与参与。

第65章 饭局

八十年代以来,国内的电视剧数量每年都在递增。

相比84年的匮乏,1985年就涌现出了好几部现象级电视剧。其中《上海滩》、《射雕英雄传》是从香港引进的,没错,就是83版射雕。

再有《夜幕下的哈尔滨》、《寻找回来的世界》、《四世同堂》、《新星》都是小说改编。

原创的,又有影响力的,只有《济公》和《木鱼石的传说》。前者不必说,后者讲的是清朝才子王尔烈的故事。

大家可能没看过,但歌肯定听过,“有一个美丽的传说,精美的石头会唱歌……”

该剧还得了个奖,叫“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电视艺术骏马奖三等奖。”对比后世满屏的清宫戏,这是最奇妙的地方。

除此之外,另有一部更神奇的剧,叫《海灯法师》。

嗯,不多说。

《红楼梦》剧组在五月末就走了,赶花期去杭城西山公园的芍药圃,拍湘云醉眠那场戏。许非就觉着自己隔几个月见一次宝姐姐和林妹妹,总在进进出出的,倒也形成了规律。

而这段时间,他便呆在四合院里,专注于自己的理论文章,也可以叫进阶之石。

非常难搞,不能使用过于超前的词汇就让他伤透脑筋,如何显示出自己的思想性和前瞻性,又不能夸张到好像是个先知,或明显超出常识的阅历,这种分寸更是难上加难。

大概每十天左右,便给戴临风送去一篇,那边从未回话,但他知道,老头肯定认认真真的看了。

转眼到了盛夏。

陈小乔今年初三,刚毕业就扔下学校跑出来,跟着叔叔学车。

1984年,国家发布政策,第一次明确了私人购置汽车的合法性。这会还没有驾校,学车得挂靠单位,没有单位证明不能考驾照。

而且学车之前,必须得学修车,学完维修技术之后,才能实际驾驶。

考完试也不是马上给你驾照,只有一个实习证。你得跟着师傅跑车,每天进山拉木料之类,来回200公里山路,在各种打骂中实习大半年,才能得到师傅签字,再换取驾驶证。

相比现在连雨刷器都不会换的很多司机来说,这年头的驾照含金量绝对硬核。

陈小乔的叔叔便是某个厂子的卡车司机,屁孩子开始还挺美,没几天就哭丧着脸回来,抱着一本厚厚的机械原理。